学术成就

饶宗颐教授学术成就

郑炜明  胡孝忠

20年代,饶氏家族大合照。(饶宗颐教授位於前排站立左五) 01
20年代,饶氏家族大合照。(饶宗颐教授位於前排站立左五)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号选堂,斋名梨俱室,1917年生於广东潮州。先生幼承家学,从事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已80载,研究范围广博,盖可归纳为上古史、甲骨学、简帛学、经学、礼乐学、宗教学、楚辞学、史学(包括潮学、方志学、金石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目录文献学、古典文学及中外艺术史等13个大门类,已出版着作80多种,发表文章950余篇;另亦善诗书琴画,刊行的诗文集有十余种、书画集70种等。先生精通中国古代文献及多种外语,研究注重史料考证,且不断创新,在多个学术领域皆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例如,他是首位编着词学目录和《楚辞书录》的学者,首位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日书》、敦煌白画及写卷书法,首位将《盘古图》的年代推到东汉,首位编录星马华人碑刻,开海外金石学先河,首位中国学人翻译及研究《近东开辟史诗》等,多项研究在国际汉学界获得高度评价与回响,对於海内外推动汉学研究及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至巨。

饶宗颐先生家学渊源,天资聪颖,7岁着《後封神演义》;10岁能读《史记》;16岁时咏《优昙花诗》,一时诗坛诸老宿竞与唱和,享神童之誉,诗作发表於中山大学中文系《文学杂志》1934年第11期。1932年,其父饶锷先生病逝,饶宗颐先生继承父志续编《潮州艺文志》,刊於《岭南学报》1935年第4卷及1937年第6卷,成为研究潮州历代文献的里程碑着作,共计65万字。

1935年,饶宗颐先生在弱冠之年受詹安泰先生委托,代授国文课於韩山师范学校,旋即受聘为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艺文纂修(1935至1937年),与温廷敬、冒鹤亭、冼玉清等着名学者共事;同年加入着名史家顾颉刚等学者主持的禹贡学会,现为硕果仅存的会员;後受顾颉刚先生委托,主编以上古历史地理为核心内容的《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惜因战乱,文稿尽失,其目录载於顾颉刚先生编的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责善半月刊》。可见先生少年之时已以学问文章见重於士林。为完成顾先生当年的嘱托,延续民国学人的优良传统,由饶宗颐先生任主编、郑炜明高级研究员和胡孝忠博士编校的《古史辨》第八册(古地辨)将在中华书局出版。

1939至1941年,先生应聘为中山大学研究员,时中山大学迁校云南,先生赴聘途中因病滞留香港。留港期间,先生任商务印书馆(香港)特约编辑,为王云五先生主编的《中山大词典》撰《古籍篇名提要》稿;又佐叶恭绰先生编定《全清词钞》初稿。1943年初,先生任金山中学国文导师。经中山大学郑师许教授推荐,先生於1944年4月至1945年在广西的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先後任讲师、教授;1946年任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教授;1947至1948年任南华学院文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6至1949年担任《潮州志》总编纂兼广东省文献委员会委员,以新材料、新体例和新方法编撰该志。全书设30门类专门分志,其中1949年出版15门类共20分册,2005年、2011年补刊余下之大部,题材及体例皆精研创新,为中国地方志的一个开创性典范,至今仍为编写地方志的圭臬。

1949年移居香港前,先生先後出版了《潮州艺文志》、《潮州丛着初编》、《楚辞地理考》、《潮州志》和《徭山诗草》等着作和诗集,另发表论文约30余篇;在上古史地、楚辞学、古典文学、潮学和考古学等方面均卓有成绩,可以说是一位根基深广而且相当早熟的学人。

60年代,饶宗颐教授与香港大学中文系学生们摄於青山禅院杯渡禅师遗迹。 02
60年代,饶宗颐教授与香港大学中文系学生们摄於青山禅院杯渡禅师遗迹

 

先生在1952至1968年任教於香港大学中文系,历任讲师、高级讲师和教授等职,主讲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赋、文学批评和老庄等课程;课余从事古代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同时,对道教、佛教、敦煌学、甲骨学、简帛学、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艺术史等学术领域渐次掌握,成为这些领域中多个研究课题的先行者。这一时期,他出版专着共16本,各类文章约120余篇。其中,最主要的着作包括1956年出版的《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以及1959年和1963年的《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和《词籍考》等。

先生是研究敦煌本《老子想尔注》的第一人,此着考定《想尔注》成於张鲁之手而托始於张陵,对道教史研究有重要意义;陈世骧、杨联陞、严灵峰、陈文华,还有日本大渊忍尔等诸位学者,纷纷撰文讨论。《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引起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道教研究热,巴黎大学中国学院康德谟先生更选定此书为研究院教材。

《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乃饶宗颐先生以20年心力,利用出土的甲骨资料,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殷商时代贞卜人物的专着。是书开创了以贞人为纲排比卜辞的先例,在理论和方法上均超越前人,对了解各个贞人的占卜内容及其所属的时代很有参考价值;更有学者认为这是一部早期商代社会原始资料最基本的综合研究。此着作出版後,引起了中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共有13国文字书评予以介绍,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韩国学者孙睿彻先生以10年时间将此着翻译成韩文,於1996年出版。2005年,中国殷商文化学会聘先生为顾问。

《词籍考》则为学术史上第一部以目录学和版本学研究词学的着作,其研究方法与角度为词学研究提供了丰实的研究资料与基础。

1962年,先生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授的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学术成就得到国际汉学界的认同。

在港大任教期间,先生曾赴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等地从事研究。1963年,他应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之邀,赴天竺作学术研究,成为该所永久会员,并跟随白春晖先生(V. V. Paranjepe)父子二人学习婆罗门经典,曾深入钻研《梨俱吠陀》经等。先生後来从事东方学研究,其梵学知识便植根於此,而当中“悉昙学”更是独继绝学,成就过人。

1968至1973年,先生出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创系系主任,课余专事搜求当地华文碑刻文献,着有《星马华文碑刻系年》等论文。1994年出版《新加坡古事记》,是书乃先生未赴新加坡前所搜集的民国以前有关新加坡的各项资料,後经历年增订而成,为东南亚国别华侨史提供了一部新体例的着作。

此间先生曾两度出外讲学:1970至1971年为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1972至1973年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1年由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出版的《敦煌曲》是此时期最重要的着作之一,法国着名汉学家戴密微(Paul Demiéville)作法文翻译。书中利用了敦煌出土的经卷曲子词的资料,探究词的起源问题,亦为研究唐代由西域经敦煌传入中原的乐曲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1973至1978年,先生返回香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作育英才,同时亦继续进行研究。此时期出版最重要的着作有《黄公望及富春山居图临本》、《敦煌白画》和《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等,另有文章60余篇。1976年,先生第三次到法国巴黎,在远东学院工作,并追随蒲德侯(Jean Bottero)学习巴比伦文,开始研究上古楔形文字和西亚上古文献,後以多年时间将一部以楔形文字记述阿克得人开天辟地的神话集(乃西亚神典,世界最早的史诗之一)翻译成中文,在1991年出版《近东开辟史诗》,为巴比伦史诗之第一部中译本。

1986年,《东亚大学创建记》立碑典礼上各嘉宾合照。该记由罗慷烈教授撰,饶宗颐教授书。(此图由澳门大学提供) 03
1986年,《东亚大学创建记》立碑典礼上各嘉宾合照。该记由罗慷烈教授撰,饶宗颐教授书。(此图由澳门大学提供)

 

1978至1979年,先生在法国高等研究院宗教部任客任教授一年,後往日本京都大学及人文科学研究所任教授5个月。1979年先生退休,但他坚信学者应是退而不休的。他一方面在澳门东亚大学(今澳门大学)本科学院和研究院中国文史学部(任首任主任)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兼课培育後进,另一方面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继续研究。1980年,先生讲学於日本京都大学、九州大学、北海道大学,日本二玄社主办“饶宗颐教授个人书画展”於东京。1986年任香港艺术馆名誉顾问,1990年任香港博物馆名誉顾问。1993年,先生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顾问暨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并於1995年由该大学与泰国潮州会馆联合举办“饶宗颐书画展”。

1980年,先生被巴黎亚洲学会(Societe Asiatique)推选为该会荣誉会员。亚洲学会成立於1822年,为世界最古老而有领导地位之东方学研究机构,研究范围极广,有历史悠久之权威性定期刊物《亚洲学志》(Journal Asiatique),当时已出至268期。该会荣誉会员限於非法国籍人,须在某方面研究有高度代表性成就者方能获选。该会自成立以来的160年中,世界之东方学者被选为荣誉会员仅得30名。以前代表汉学之荣誉会员只为瑞典高本汉(B. Karlgren)一人。当时中国学人膺此荣誉者仅有顾颉刚先生及饶先生。

饶宗颐教授与季羡林教授合照於北京大学校园。 04
饶宗颐教授与季羡林教授合照於北京大学校园。

 

20世纪80年代起,先生经常到内地进行学术交流,中国学界对先生的学术成果渐有认识。季羡林先生曾在《〈饶宗颐史学论着〉序》中以“地下实物与纸上遗文”、“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外来观念与固有材料”三方面高度概括了先生的治学方法与成就。先生於1982年至今,任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顾问(第二届至第四届)。

先生晚年的研究硕果累累,先後编着及出版书刊近50部,各类文章约570篇,举其要者,如《选堂集林‧史林》(1982年)、《云梦秦简日书研究》(1982年)、《虚白斋藏书画选》(1983年)、《敦煌书法丛刊》(1983至1986年,共29册)、《楚帛书》(1985年)、《甲骨文通检》(主编,共5册,1989至1999年)、《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语文篇──悉昙学绪论》(1990年)、《画宁──国画史论集》(1993年)、《梵学集》(1993年)、《补资治通鉴史料长编稿系列》(1995至2004年)、《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1998年)、《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2003年,新文丰,还有近两百篇论文和序跋等未被收入)、《西南文化创世纪:殷代陇蜀部族地理与三星堆、金沙文化》(2010年)、《饶宗颐佛学文集》(2013年)等等;2005年出版的《饶宗颐新出土文献论证》更获得第九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二等奖。

先生认为研究传统中国学问,得用中文撰写,1995年,他创办及主编了一部以中文为媒介的大型国际性学报──《华学》,至今已出版至第10辑,所载学术论文质量深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2000年,饶教授出席於敦煌莫高窟举行「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及「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05
2000年,饶教授出席於敦煌莫高窟举行「敦煌藏经洞发现100周年」及「2000年敦煌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经过数十年来对敦煌学和吐鲁番学的研究,先生不但在此范畴有卓越的学术成果,还为推动有关研究及文化保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3年,先生出席在兰州举行的首次全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议,被聘为顾问。1984年,先生应邀为敦煌研究院荣誉研究员。1990年,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学办有《香港敦煌吐鲁番研究中心丛刊》(1990至2006年,共11册)。1995年又与季羡林先生和周一良先生合作创办和主编大型学刊《敦煌吐鲁番研究》,得到国际敦煌和吐鲁番学界的高度评价。2000年,饶先生荣获中国国家文物局及甘肃省人民政府“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

2000年,饶教授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 06
2000年,饶教授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

 

除上述奖项外,先生还曾获得海内外学界与艺坛多项重要的奖项与殊荣,如香港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2年)、香港岭南学院(今岭南大学)荣誉人文科学博士学位(1995年)、法国文化部颁授的“艺术及文学军官勳章”(1993年)、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授予建院125年以来第一位人文科学荣誉国家博士学位(1993年)、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艺成就奖”(1997年)、香港公开大学荣誉人文科学博士学位(1999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大紫荆勳章”(2000年)、俄罗斯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01年)、香港科技大学文学荣誉博士学位(2003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澳门大学人文科学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日本创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2006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学位(2011年)、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香港树仁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2年)等。2013年,先生获香港大学颁授该校最高荣誉“桂冠学人”头衔,为获该头衔之第一人。2014年3月26日,先生因其举世瞩目的学艺成就和国际影响及与山东大学的深厚渊源,被山东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名誉博士学位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授予的一种国家级荣誉称号。先生现为香港大学林百欣中国文化讲座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及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也是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云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侨大学、汕头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学府的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

2013年,饶教授获颁授香港大学首位「桂冠学人」,乃为该校最高学术荣誉。 07
2013年,饶教授获颁授香港大学首位「桂冠学人」,乃为该校最高学术荣誉。

 

1998年,先生获香港(海外)文学艺术家协会“中华文学艺术家金龙奖”、国学大师荣衔,同年成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首任荣誉院务委员。20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揭牌,聘先生为学术顾问。2009年4月,中华书局聘先生为其六大学术顾问之一,先生为中华书局百周年局庆题词。2009年10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聘先生为学术顾问。2011年11月,香港浸会大学成立孙少文伉俪人文中国研究所,聘先生为荣誉顾问。2013年1月,香港浸会大学成立饶宗颐国学院,聘先生为永远荣誉院长。2013年10月15日,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天一阁博物馆聘先生为首位名誉馆长。

2011年7月17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08
2011年7月17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2009年1月,先生成为首位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香港学者,同年4月获香港艺术发展局授予“终身成就奖”。2011年7月17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以褒奖先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乃至对人类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2011年12月,先生获颁经文化部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第一届“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12月13日,经西泠印社全体理事投票,选举先生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这一号称“天下第一社”的百年社团终於再次拥有了自己的领航人。2012年3月,山东大学聘先生担任山大与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泰安市政府合纂《泰山通志》之主编。泰岱雄峙天东,独尊五岳,其声名之宏巨,寰宇瞩目,而重修《泰山通志》之意义,实亦不让泰山。

2011年7月17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09
2011年7月17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国际编号为10017的小行星命名为「饶宗颐星」。

 

因在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地位,先生於2012年12月被选举为历史悠久、闻名国际的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2013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世界中国学论坛”宣布先生获“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其丰硕的学术成果与艺术成就进一步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

2012年12月,饶教授当选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为亚洲首位获此荣衔的汉学家。2013年9月,由法兰远东学院院长代表来港致送聘书。饶教授回赠题字。 10
2012年12月,饶教授当选法兰西学院铭文与美文学院外籍院士,为亚洲首位获此荣衔的汉学家。2013年9月,由法兰远东学院院长代表来港致送聘书。饶教授回赠题字。

 

2003年,先生将其个人数十年因勤於学术研究而积累的藏书赠送香港大学,化私为公,籍此回馈社会。香港大学为此成立了饶宗颐学术馆,其中一个宗旨,就是要延续先生永不言休的学术研究精神。

学术界素有“南饶北季”之称,季羡林先生赞誉饶先生为“大师中的大师”。温家宝总理盛赞饶先生:“学贯中西,学艺双馨。”李克强总理在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庆期间特意会见饶先生,表示:“您在国学方面造诣很深,而且精於书法。您不仅传承发扬中华文化,而且还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2008年,饶教授在北京探访季羡林教授。 11
2008年,饶教授在北京探访季羡林教授。

 

先生文、艺、学三者兼擅,堪称“一身而兼三绝”,乃百年难得一遇的巨擘。我们相信,先生对中华文化贡献极大,也因此必将史册留名。

(图、文由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提供)

1
2
3
4
5
 


©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版权所有
地址:澳门荷兰园大马路95号C-D座
电话:(853) 2852 2523 传真:(853) 2852 2536 电邮:ajti@icm.gov.mo